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崔文静北京报道 随着新“国九条”的落地,沪深交易所提高上市门槛,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比新旧上市标准可以发现,主板、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明显加强;科创板财务指标虽未调整,但在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方面要求均更严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综合多位券商资深保代分析,此番上市标准的调整,将使部分企业被迫另谋生路。
留给此类企业的选择包括:首先,以尽快上市为第一目标,转道北交所或赴港IPO;其次,先行打道回府,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待达上市标准后再推进IPO;再者,对于一些盈利有限乃至亏损的企业,原拟登陆科创板却因科创属性要求提升无望的企业,如若三五年内无法上市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问题,并购退出或为理性之选。
除了对拟上市企业的直接影响外,沪深交易所IPO标准的提升还将带来多重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IPO排队企业减少,无需过多行政干预,企业上市之路更为市场化;上市标准理顺之后,上市节奏逐步放开;不同板块上市标准差距拉开,有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打造;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概率下降,投资者利益将得到更多保障。
部分项目受到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采访与调研发现,与旧版上市标准相比,新版标准之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上市门槛均有所提高。无论是正在排队的企业、还是原本等待上市标准明朗后再递交招股说明书的企业,其上市之梦有可能伴随新上市标准出台而无奈梦碎。
可能导致拟IPO企业折戟的主要标准之变主要包括:主板、创业板财务指标明显提升,科创板板块属性增强。
主板方面变化最多,尤其是其中的第一套标准,调整之处有四点。
主板第一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净利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指标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指标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
第二套标准仅调整一项,将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5亿元。
第三套标准共两项调整,将上市标准中的预计市值指标从8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指标从8亿元提升至10亿元。
创业板方面,两套上市标准各有两处变化,但调整指标不同。
第一套上市标准变化的是净利润指标。一方面,最近两年累计净利润由“5000 万元”提高至“1 亿元”;另一方面,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 6000 万元”的要求,突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支持规模、行业及发展阶段适应创业板定位要求的企业上市。
第二套上市标准调整之处则为预计市值和营业收入。预计市值由“10 亿元”提高至“15 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由“1 亿元”提高至“4 亿元”,进一步提升有潜力的“优创新、 高成长”企业直接融资质效。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财务指标虽然未变动,但根据受访保代分析,其门槛提高力度之大不亚于主板、创业板。
科创板此番调整注重科创属性,主要变化有三处:一是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二是“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由“5项以上”调整为“7项以上”;三是“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别看科创板并未调整财务指标,仅有三项板块属性相关要求,但这三项调整却影响颇大。”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据其分析,一方面,上市标准的提升,可能使不少企业需再准备三五年后,才有望达到新版上市标准。然而,不少科创板企业盈利能力有限,亟待上市“补血”,有可能还没满足新版上市要求资金链或已出现问题。对于此类企业,一味备战科创板IPO生存都是问题,不得不另谋生路。
另一方面,有些企业科创板属性不强,为了追求更高的市盈率和募资规模,因而通过包装美化冲刺科创板。此类企业经过长时间准备或也难以达到新版上市要求,比如发明专利数量无法达到7项。新版上市标准之下,这些科创属性偏弱的企业将无缘科创板。
上市节奏有望放开
上市标准的提升无疑会带来阵痛,比如,一些企业IPO折戟,投行可做项目减少。不过,在包括投行保代在内的各方市场人士看来,新版IPO标准的出台,对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利。
首先,上市标准明确,IPO上市节奏有望逐步放开,企业上市行政干预减少,IPO更为市场化,新提交招股说明书的企业数量或有所增加。
“近月来撤材料和被否的项目明显增多,因为不清楚具体上市标准是什么,我们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提交新项目了。现在更为严格的IPO标准发布,上市要求清晰,我们也将陆续递交招股说明书。”某头部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该保代同时分析道,新版上市标准要求高并且明确,这将使得部分综合实力相对偏弱的企业被卡掉,排队企业数量减少。当排队企业数量有限时,监管即可减少IPO节奏的人为调控,使得企业上市之路更为市场化、上市时间更为可控。这对于资本市场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其次,北交所新股IPO质量提升,不同板块间上市标准差距拉大。
“随着去年沪深交易所上市难度的加大,有不少企业转道北交所。同时,也有一些第一目标为沪深交易所的企业抱着‘等等看’的态度迟迟未行动。如今,沪深交易所新版上市标准出炉,无法达到最新上市要求的企业中,势必有不少选择北上北交所,以期尽快实现IPO,这将使得北交所排队项目质量和新股IPO质量进一步提升。”受访保代表示。
根据保代透露,去年“827新政”以来,北交所拟IPO企业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以财务指标为例,该保代在选择北交所保荐项目时,要求企业利润达到4000万元以上,对于各方面综合实力特别优秀的,利润要求下调至不低于3000万元。而在此前,质地佳的企业实际利润仅为2000万元出台,该保代也会考虑保荐其冲刺北交所。
“此番IPO标准提升后,创业板最近一年净利润下限增至6000万元,势必有一些利润不低但不及沪深交易所上市标准的企业转道北交所,这将使得北交所实际上市企业的利润水平进一步提升。”保代直言。
该保代进一步分析道,此番财务指标调整主板较科创板调整更大,科创板则对企业板块属性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使得不同板块之间的差距拉大,有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打造。
再者,盈利能力有限、企图靠上市“吸血”的企业上市遇阻,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概率下降,投资者利益得到更多保障。
“过去,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更显著,不少企业抱着上市融资‘补血’的心态,通过美化包装冲刺IPO,此类企业盈利能力往往有限,上市后容易业绩变脸。新版上市标准之下,各板块上市门槛明显提高,此类企业将被迫终止IPO进行。未来能够上市的企业综合质量自然提高,业绩变脸概率下降,上市公司可投性提升,股民投资获利概率增大。”受访保代分析道。
与此同时,投行马太效应加大。
上市标准提升后,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数量减少,可供投行选择的IPO项目盘子缩水;外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股上市速度难以达到2021年的高峰期,以投行规模体量大的头部券商为例,投行人员冗余。“粥少僧多”之下,投行间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剧,综合实力更为强劲的头部券商和具备鲜明特色的中小券商投行在项目争夺中占据优势,投行间马太效应更为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规定要求,从严监管重组上市,严格落实“借壳等同IPO”要求。这将使得借壳上市难度提升,垃圾股退市概率加大。
“一方面,一些原本企图通过借壳上市躲避IPO严查或加快上市速度的企业,再无捷径可走,必须提升综合实力后走IPO上市之路。另一方面,如若继续爆炒垃圾股很可能血本无归,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ST股票,更多投资优质企业而非侥幸炒壳将是理性之选。”受访人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