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过去多年,我国普惠金融取得的巨大成绩,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分不开:各级财政对普惠贷款贴息贴保,撬动银行“敢贷愿贷”,让市场风险由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和企业“几家抬”,形成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补偿机制是普惠金融运转的“平衡器”,风险补偿过多,可能会扭曲市场主体的行为;补偿过少,又达不到激发经济活力的目标。
证券时报记者在一线调研中了解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套机制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方面,近年各级财政资金处于“紧平衡”,越来越注重效率,对补贴审核把关更趋严格;另一方面,普惠信贷的规模渐长,庞大的基数使得补贴额也水涨船高。在一紧一增的背景下,风险补偿机制的各参与方一边重新调整预期,一边寻求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方式。
近年,为了让风险补偿机制运转更加顺畅,各方主体积极尝试新的代偿模式,风险分担机制从“银政企”到“银政担”,再到“银政保”“银政保担”,不断演进。
财政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是财政部对各级地方财政提出的总体要求,这一指导方针下,各项政府补贴也可能面临重新审视。
今年初,广东省东莞市执行新版《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工作方案》,提出要完善分担机制,变“全额兜底”为“合理共担”,减轻市级财政负担。用好“国家融担基金—省再担保—市融担”三级机构和银行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作用。在重点领域的扶持上,针对名单企业优化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根据上级发展普惠金融政策目标,参照相关要求,降低市财政补偿比例,压实银行审贷责任,降低道德风险,促成政银合理共担;降低单家企业补偿限额,让有限信贷资源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避免产生市财政难以负担的风险补偿支出。
在强化预算约束的背景下,面向小微企业的一些贴息贴保政策会不会缩水?不久前,记者走进深圳一家银行普惠金融部,有工作人员提出了这样的担忧。
2023年底,运行了多年的深圳南山区科技金融在线平台业务暂停,就引起了一部分合作金融机构的关注。
南山区科技金融在线平台网站通知显示,“为做好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我局(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将对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平台于2023年12月31日18∶00起暂停业务服务,具体业务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成立于2014年,平台上引入银行、担保、保险、投资机构发布各类金融产品,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该平台是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登记备案的渠道之一,企业通过该平台申请额度、获得贷款,在贷款结清后,根据相关扶持政策,可申请贴息贴保。
记者以小微企业身份致电南山科技局,得到的解释是“有客观原因”需要升级,重新开放时间暂时还不能确定,建议企业先等待。记者问到贴息政策是否受影响时,工作人员反馈贴息还有额度。
对财政补贴政策变化有担忧的不只一家。有金融机构相关业务条线人员向记者反馈,今年遇到了补贴政策文件的征求意见稿突然下线、补偿条件趋严变相收紧、补偿平台与机构合作的签约时间变短等情况。
财政资金是普惠信贷规模的“放大器”。一些贴息贴保政策因运营多年被市场熟悉,企业对此补贴有一定预期,申请积极性较高;每年各家金融机构做业务计划的时候,也会将补贴和代偿因素考虑进来,来确定全面业务目标,提前安排业务资源。相关政策或者尺度松紧的变化,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一位普惠贷款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企业在筹资之前,会计算出包含补贴在内的财务成本,然后对多个方案进行对比,综合评估出可接受的成本后才会决定申请某个贷款产品。在这个计划推进的过程中,如果补贴突然停掉,客户预期落空,除了对其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还可能会引发对金融机构的投诉。
接近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委托管理平台的人士认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有限的财政资金需要花在刀刃上,力保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过去,一些银行在审贷上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存在多头申请补贴的情形,未来这些行为可能会被严查。
等待被冲销的不良贷款
一边是财政资金更加精打细算,另一边,银行普惠贷款对风险代偿的需求逐年增加。
记者在一线调研中了解到,近年,各家银行普惠信贷规模均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普惠业务不良贷款也在增加。
以创业担保贷为例,这个贷款产品在全国不少城市开办多年,由创业者个人或小微企业向银行申请借款,当地政府融资性担保机构或者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财政部门给予贴息,以支持个人创业或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在广东,符合重点群体条件或登记注册3年内的个体工商户,可以申请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创业担保贷款余额83.71亿元,其中基金担保贷款余额73.49亿元,占比为87.8%。这一产品对于发挥财政杠杆,鼓励创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华南某中小银行普惠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行自2013年起与政府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合作,最初合作时,出现代偿的情况非常少,6至7年累计申请的不良贷款代偿额不超过100万元,不良率维持在千分位以内。但近年趋势出现了变化,不良贷款代偿额度每年上升至千万元级别。
究其原因,一方面,创业担保贷款的社会效应显著,申请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普惠贷款主体经营困难,也反映在不良贷款的生成上。
据一位承保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险公司人士观察,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波动,普惠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具体表现为不良率上升、逾期贷款增加等。这主要源于小微企业面临的市场业务需求减少、成本控制困难以及应收款质量下降等问题。
不良率承压之下,银行对于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快速出清风险的诉求更加强烈。然而,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相关财政补贴普遍被认为存在申请限制多、申报流程繁琐、周期长、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位国有大行某分行普惠金融部门人士介绍,正常情况下,银行贷款逾期后90天报不良,代偿资金如果能在90天内到位,将可显著减轻银行的拨备压力和不良率。“但是以现在的效率,90天(到账)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位城商行人士也表示,由于不良申报流程时间拖得太长,如果影响了核销,导致很多不良累计,会在月底或年底形成一个很高的不良率数字,对于银行而言无法承受。“银行1月份产生不良,申请的风险补贴有可能到当年12月还不能下来,但2月份还会有新增的不良冒出来,以后的月份仍在不断积累,如果不良贷款不及时转让或核销,累计到年底的不良率将是一个难以被接受的数字。”
风险分担模式创新进行时
财政补贴面前,僧多粥少是常态,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关键。近年,为了让风险补偿机制运转更加顺畅,各方主体积极尝试新的代偿模式,风险分担机制从“银政企”到“银政担”,再到“银政保”“银政保担”,不断演进。
如何解决银行对代偿速度和不良率控制的要求?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传统的担保贷款中,融资担保公司承担绝大部分责任,一旦发生不良,担保公司将背负巨大的代偿,因而担保公司与银行执行相似的风控标准,担保能力难以放大。在“银政担”风险补偿模式下,政府按比例分担一部分风险,担保公司风险责任降低,而银行也因为有担保而敢于放贷,后期出现不良能及时得到代偿,解除了后顾之忧。
不过,这一模式也有局限。根据相关规定,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对于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担保公司,该倍数上限可以提高至15倍。这意味这一模式下,财政资金的撬动上限被限制在了一定的倍数以内。
市场需求之下,再担保模式被引入。早在2014年,安徽省创新推出“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由地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省级再担保公司、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按40%、30%、20%、10%的比例分担风险。引入再担保后,担保公司的融资服务功能进一步放大,撬动了信贷向政府引导的领域倾斜。近十年,“4321”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推广,并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广西“4222”模式、福建“442”模式、湖南“二八分担”等模式。
不过,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相比财政资金直接代偿,再担保的定位是“保本微利”,强调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提升担保公司融资服务能力,对入池的合作银行、代偿条件有一定限制。
如何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在“三农”场景里生长出来的“政银保”模式引起了注意。“政银保”模式最早于2008年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提出。截至2016年12月末,山水区财政投放保费补贴资金累计1001万元,累计发放“政银保”贷款金额10.18亿元,资金撬动效应达100倍。自2013年起,这一模式在广东省推广,随后,上海、山东、河北、福建等多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广“政银保”模式。
在农业领域大获成功后,“政银保”模式被引入普惠金融领域。该模式下,政府提供保费补贴、贷款利息补贴,银行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主体提供信用保证保险,共同服务小微企业。与担保的风控机制不同,保险运营是基于大数法则,在产品设计方面更加灵活。另外,担保模式下,贷款规模始终受到公司自有资本金的限制,而在保险模式下,同样的财政补贴相对贷款额度的放大倍数更高。
以深圳为例。2018年,深圳市试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市政府每年最高安排3000万元支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效率优先、保本微利”原则下,试点银行与试点保险公司按照2∶8比例分担贷款风险。对于借款企业连续欠息90天以上或贷款到期30天以上未偿还本金,且追索无果的,试点银行可向试点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
据悉,试点期间,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共列支约1100万元,撬动贷款51亿元,杠杆比例接近1∶500。
2020年4月,深圳市融资担保基金成立,将保险机构和民营担保机构纳入再担保支持范围,对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业务予以再担保支持。
国任保险既是深圳市试点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参与方之一,也是深圳市融资担保基金的合作保险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银政保的模式在深圳市场受到欢迎。对企业而言,通过保险增信,申贷流程更快捷,资料更简单;有了保险加入后,企业可以选择的贷款产品更多,促使银行间降费竞争,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外,保险的参与也让银行优化了贷款方案,给企业更高的可贷额度。
“目前,银行在贷款逾期后,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不需要等到90天进入不良。保险公司在理赔时效上对银行资金周转形成了重要支持。”据其介绍,过去三年,该公司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50%。截至2024年3月31日,国任保险参与保障的累计放款额超91亿元,承保超过1.3万家企业。目前国任保险已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分支机构推广这一创新模式,其中上海市、江苏省已经落地。
过去,尚未引入财政资金支持的时候,信用保证保险属于保险行业里的“小险种”,销售困难,覆盖面低,风险分散的目标难以实现。随着“银政保”“银政保担”模式的推广,信用保证保险开始“出圈”,被更多小微企业熟悉和使用,成为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机制里的又一个“放大器”。